就內地武漢市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群集病例的情況,本澳至今未有武漢相關不明原因肺炎個案,特區政府對有關情況十分關注,已加派人手加強在各口岸尤其機場的衛生檢疫措施,在口岸體溫篩查中未發現曾在武漢逗留的發熱病人。而自昨(9)日下午5時至今(10)日下午5時,未有接獲曾在武漢逗留而出現發熱及呼吸道症狀的病例通報。
由1月1日至今,本澳共接獲醫療機構通報8例發病前14日曾到訪武漢而出現發熱和呼吸道症狀的病例,已全部排除武漢不明原因肺炎可能性。現時本澳沒有任何待排除的武漢相關不明原因肺炎懷疑個案。
衛生局接獲1宗群集性傳染性紅斑病例報告,亞馬喇馬路的鮑思高粵華小學學校健康促進人員報告,該校近日有較多學生出現皮膚紅斑性疹,經衛生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共衛生人員到該校初步調查及於今(10)日再派出仁伯爵綜合醫院兒科專科醫生到該校診察在校的患病學生,有16名學生診斷為傳染性紅斑,判定該群集事件由傳染性紅斑(又稱第五病、細小病毒 B19 感染)引起。
根據該校報告,由去年12月中旬陸續有零星學生出現皮膚紅斑性疹,而本月2日開學時出現類似症狀的學生進一步增加。絕大部分患者症狀輕微,均沒有發燒。衛生局已向學校和家長發出指引,並指導學校加強清潔消毒、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等感染控制措施。
傳染性紅斑(第五病)是一種輕微出疹性疾病,由人細小病毒 B19 引起,最常在春季發生,常在兒童(尤其是學齡兒童)中呈局部性爆發流行。主要通過飛沫傳播。皮疹由隆起的、紅色斑狀和花邊狀的斑塊構成,主要分佈在手臂、腿部和軀幹。傳染性紅斑通常屬輕微的疾病,一般不需要特定治療。但孕婦、計劃懷孕婦女、本身有慢性溶血性疾病及免疫抑制性疾病的人士,可能引起胎兒或本兒的併發症,接觸傳染性紅斑病人後應諮詢醫生意見。
同日(10)接獲1宗集體胃腸炎事件通報。位於氹仔學院路的澳門三育中學(英文部)K2B班,共11名學生不適,5男6女,年齡為4至5歲;患者於1月9日開始相繼出現嘔吐、發熱等病徵;全部患者已到醫療機構診治,病情較輕,沒有重症和住院個案。按患者用餐情況,已排除事件由食物引起。根據發病時間、病徵、潛伏期及症狀,考慮是次事件由病毒引起的可能性較大。衛生局現正對事件進行詳細調查及跟進,並安排採集患者的大便樣本進行檢測,亦已指導有關場所正確處理嘔吐及排泄物的方法、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等感染控制措施。
諾如病毒(諾沃克樣病毒)和輪狀病毒是病毒性胃腸炎的常見病因,多發生於秋冬季節,極易傳染。其中諾如病毒感染極易在集體院舍如安老院及學校內暴發,各年齡人士均易感染,傳播途徑包括食用或飲用受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觸患者的嘔吐物或糞便;接觸受病毒污染的物品;或經飛沫傳染,潛伏期通常為24至48小時。輪狀病毒感染則多見於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傳播途徑主要是接觸患者的糞便。這兩傳染病的病徴相似,包括噁心、嘔吐、腹瀉水樣便、腹痛、輕微發燒,一般病情較輕,為自限性疾病,病程一般1至5天,併發症不常見,兩疾病均須由實驗室檢測才能證實。
以及接獲2宗流感樣疾病群集性感染報告。首宗是位於下環街的聖瑪沙利羅學校K2B班,共5名學生不適,2男3女,年齡為4歲;第二宗是位於菜園路的曙光中心提子班,共3名男童不適,年齡為2至3歲;上述患者均自1月8日起出現發熱、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狀。部分患者已接受診治,無重症及無住院情況。衛生局已安排採集部分患者的呼吸道樣本送檢,學校已加強清潔消毒和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等感染控制措施及嚴格執行患病學生及員工隔離的規定。
澳門的流感傳播高峰一般在每年1月至3月出現,6月至8月會有另一個小高峰,而流感疫苗接種後,一般要至少2至3星期後才能產生足夠抗體,以達到保護作用。衛生局呼籲幼兒、長者、孕婦及慢性病人等較易出現流感併發症的高危人群,每年應在流感高峰前,儘早接種當季的流感疫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