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醫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醫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2月28日 星期三

衛生局2月27日接獲群集性感染報告

衛生局2月27日接獲4宗流感樣疾病群集性感染報告,具體如下:

第一宗,患者是位於菜園涌巷的澳門街坊總會孟智豪夫人托兒所C班6名幼童,3男3女。

2020年4月16日 星期四

4月16日疫情情況

患者方面

新型冠狀病毒應變協調中心4月16日表示,自4月9日起本澳已連續8天沒有新增確診病例,至今維持累計45例確診病例,當中有16例患者已康復出院,正住院接受治療的有1例重症患者和28名輕症患者。
29名住院患者中,其中17名患者正入住仁伯爵綜合醫院隔離病區,另外12名患者正入住路環高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隔離病房。第18例患者情況進一步改善,已停止使用氧氣;其他患者均沒有發熱,無呼吸困難,情況良好。

澳大新研發提高腫瘤診療精準度

由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副教授袁振帶領的研究團隊在光學分子影像和腫瘤精準診療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開發了一種超小尺寸生物相容性極好的聚合物點,並將其應用於近紅外二區光聲腫瘤診斷和光熱治療,提高腫瘤診療的精準度,為有機半導體納米探針的臨床轉化應用開闢了一條新途徑。該研究成果剛剛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影響因數15.621)。
光聲成像介導的腫瘤診療是當前分子影像研究的前沿領域,發展多功能影像造影劑,可以為腫瘤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更全面的精準資訊,代表了高效率精密腫瘤診療學的發展新趨勢,而具有高穿透深度和較少組織暴露的近紅外二區(1000-1700 nm)多尺度的光聲成像和光熱治療有望成為一種新型的腫瘤精准醫療技術平台。然而,目前可用於影像介導癌症治療且可生物代謝的近紅外二區造影劑極少,因此極大限制了這種綜合診療平台的發展。

2020年4月10日 星期五

4月10日醫學觀察情況


應變協調中心表示,4月9日需作醫學觀察的人士新增2人,均為澳門居民。累計總醫學觀察人數為3,934人。
至昨日,正在醫學觀察的有912人,其中907人在指定酒店作醫學觀察,其餘5人正在衛生局的設施內進行醫學觀察。

2020年3月31日 星期二

澳大和中科院腫瘤與基礎醫學研究所成立聯合癌症研究中心

為了充分發揮澳門大學和中國科學院腫瘤與基礎醫學研究所在科技人才、醫療資源以及創新研究方面的合作優勢,提高澳門、粵港澳大灣區以及全國人民追求健康生活的願景,澳大和中科院腫瘤與基礎醫學研究所簽署合作協議,聯合建立“澳門大學—中國科學院腫瘤與基礎醫學研究所聯合癌症研究中心”,雙方將致力於腫瘤防治和診療及抗癌藥物研發的關鍵科學和技術問題,開展創新型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將中心建設成為國際知名的腫瘤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
協議由澳大校長宋永華和中科院腫瘤與基礎醫學研究所所長譚蔚泓分別代表雙方簽署。在疫情期間,澳大與中科院腫瘤與基礎醫學研究所充分利用電話、網路、快遞等媒介確定合作內容,實現了跨區域、跨城市的“零距離”合作,共同推動協議的達成。

路環臨時醫學隔離中心情況

應變協調中心表示,現時共30名人士在離島醫療綜合體內的“臨時隔離中心”接受隔離醫學觀察,包括5名由湖北自行回澳需要隔離14天的澳門居民。另有10名高危人士在路環高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接受隔離48小時再作第二次檢測,病毒檢測結果沒有問題後就可以出院。
特別急診方面,過去24小時39名疑似及排查病例檢測,其中,27例排除,12例等待結果。

2020年3月30日 星期一

國際期刊報導澳大和澳門仁伯爵綜合醫院抗疫成果

《國際生物科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近日以“全球抗擊SARS-CoV-2和COVID-19”為題的特刊報導了澳門健康衛生界的抗疫成果和經驗。澳門仁伯爵綜合醫院提出以糞便核酸檢測兩次陰性為指標的出院標準,相關研究成果對全球抗疫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同期發表還包括來自全球抗疫前線的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的流行病學調查報告、香港大學醫學院文章,以及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和中華醫藥研究院的系列文章。

精選文章

2025年2月澳門消費物價指數(CPI)概況

根據統計暨普查局資料,2025年2月澳門綜合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下跌 0.16% ,主要受去年同期農曆新年高基數影響;按月亦下跌 0.19% 。以下是詳細分析:

熱門文章